一直处于质疑声中的中国、终于要“下架”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9月17日,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及中国乳业的三聚氰胺丑闻被全面揭开,这一天,被蒙牛的牛根生称为乳制品行业最为可耻的日子!
与此同时,伊利、蒙牛、光明等中国免检、中国产品的卷入,直接导致食品行业制度被废止,其中国称号被取消。仅过一天,9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109号令,决定正式废止《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实行了8年多的产品免检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9月20日,国家质检总局也作出了“今后将不再直接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评选活动”的决定。另外,作为“高官问责”的对象,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也引咎辞职,黯然下台。
旨在创优、创牌,扶持中国民族产业和民族品牌,减少和降低相关产品检查环节和成本的中国评选及免检制度,事实上已经成为各大得牌企业进行自我标榜和逃避相关部门监察的免死,也成了中国质量检查中的重大漏洞。
撤销免检制度顺应民意,政府铁腕整顿,可谓大快人心!
早在2004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假奶粉事件中,本次事件的主角“三鹿”奶粉已经被质检部门检查出有质量问题,而今年从3月初起,就陆续有“三鹿”奶粉的消费者和医生在网络和媒体反映“三鹿”奶粉可能有问题,会导致婴幼儿肾结石和肾功能衰弱。但都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压制,半年多来真相未能大白于天下。
这除与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严重渎职有关外,其实这也是免检制度惹的祸!
早在前两年,〈陶瓷视界〉首席评论员一凡先生就曾在《“免检”背后的邪恶》一文中指出:时隔四年才对企业的免检资格重新审查根本无法保证“免检产品”的质量。质检部门授予企业(产品)免检资格,相当于一种奖励措施。但实际上,这种奖励暗含着一个无法克服的逻辑悖论:如果一种产品能始终保持上乘的质量,何须对其实行免检?如果一种产品不能始终保证其质量,对其实行免检岂不是贻害消费者?这将成为滋生邪恶的沃土!
预言已经得到应证,悔之已经晚矣!
据媒体报道,迄今为止,毒奶粉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已影响5.3万婴幼儿,造成4人死亡,1.3万婴儿被迫住院治疗,其中104人生命垂危。22家毒奶粉生产厂家涉及消费人群超过6000万。
三聚氰胺事件举国为之心痛,全球为之震惊!
事实上,不仅牛奶、食品行业,中国医疗、家用电器、汽车轮胎、照明灯具,包括陶瓷行业,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一应所需,对于产品的要求就是安全,实际上是在以政府信誉向消费者担保推荐,让人们放心挑选。这种担保下的产品一旦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政府信誉将招致难以挽回的损失。
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完善,市场信用体系尚未确立,市场道德和企业诚信还很脆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期望通过“免检”把保证产品质量的希望寄托在企业的“独善其身”上,这显然不合时宜,更不合国情!
此外,由政府部门主持评选、授予企业免检产品资格,容易造成公共权力“寻租”,产生腐败,损害政府部门的形象,容易误导消费者,并对其它企业构成不公平竞争,这些是人皆共知的道理。陶瓷行业经历的中国称号被集体撤销事件就是力证!
国家应该取消的应该不仅仅是免检制度,由政府部门主办或参与的各类评选都应予以取缔,包括中国评选,还应取消所有企业(产品)的免检特权,加强质量检查和监督,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核心,一视同仁地对待企业,还市场和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净化市场。